top of page
搜尋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已更新:2021年8月7日

《暗恋桃花源》这个话剧采取了“戏中戏”的结构,主要讲述了“暗恋”和“桃花源”的两个剧组在彩排时,由于剧场人员的问题而导致两个剧组彩排时间重叠在同一时段,最后导致两个原本是互不相关的剧本穿插在一起演出,但最后在细节处却达到了一个处处相呼应的话剧。


首先,第一个戏剧“暗恋”讲述了一对男女主人公江滨柳和云之凡的现代性悲剧故事,两人在过去四十年前在上海时原先是一对热恋的情侣,但由于当时战乱的缘故而失散,如今这两人到了台湾,却不知道对方一直都在同一个地方。几十年过去了,江滨柳已经有了妻子家庭而且还生病了,但他还是希望可以再见到云之凡一面。他在报上发布寻人启事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和云之凡再一次相见。从江滨柳和护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故事背景是设定在民国三十七年,也就是1948年。而一开始云之凡和江滨柳在聊天时,也可以发现说江滨柳是东北人,云之凡则来自昆明,两人都在西南联大读书但是是在上海认识的。


另外,根据西南联大的创校背景显示其是在抗战时期当时北大、清华和南开在昆明组成的大学,而且当时很多的学生的身份也有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这位背景为后面江滨柳在后来的故事做了一些铺垫。江滨柳在逃难的过程中,到了台湾。江滨柳是跟随国民党到了台湾的人之一,这些人到了台湾就被称为外省人。而这部剧的导演赖声川恰恰是祖籍江西的台湾外省人第二代,江滨柳和云之凡这两个角色也是以长辈为灵感写出来的,所以可以说这部戏剧是台湾外省人第二代叙述着先辈当时鲜为人知甚至是被现在一代人所遗忘的故事。

第二个戏剧“桃花源”则是一部改编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古装喜剧故事,相比于《暗恋》一剧的羞涩,这一部戏剧显得更为大胆甚至较为情色一些。戏剧讲述武陵的一个渔夫老陶的生活处处不得志以及由于生理上的问题导致了妻子春花与袁老板外遇,老陶被游说去了上游捕鱼但却误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中,老陶遇见与自己的妻子春花与袁老板长得一模一样的居民,并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生活逐渐变得安逸。但老陶希望可以把妻子春花也带来,让她一同享受桃花源的美好。但就在他回到位于武陵的家里却发现春花已与袁老板结婚生子。


在这部剧中,三人的名字“陶”“花”“袁”皆暗示了这部作品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联系。另外,这里所指的桃花源很有可能是在指台湾。过去明末时期 徐孚远到台湾时写了一首诗歌 “桃花”。诗歌提到:“海山春色等闲来。朵朵还如人面开,千载避秦真此地,问君何必武陵回。”此外,过去就有很多的移民包括了当时明末为了躲避乱世的渔民逃离到台湾。这和老陶来自的地方武陵,其渔夫的身份,以及境遇等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此外,剧场中的疯女人一直提到的南阳区的刘子骥也都是出自陶渊明的诗歌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中有很多场景也是与现实中的历史背景是相对应的,在80年代时,台湾已经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发展迅速。而另一边厢,大陆是在92年南巡讲话后才开始的经济增长。所以说这个差异其实会导致当时回到大陆探亲的外省人回家感到有很深的隔阂。这里与之对应的是老陶回到家中找妻子春花时和他们讲述桃花源的美好的时候,他们却完全无法理解,甚至以为老陶已经死了以及他所指的桃花源是阴间。


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的时代背景是东晋时期,当时的政治动乱局面,让人们对现实生活是失望的,他们只能将希望与理想寄托于一个美好的地方,那就是桃花源。老陶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志,在武陵的生活不顺利以及家庭破裂,但在进入到桃花源后他难得获得了生活的安宁,所以可以说桃花源对他而言是一个精神的解脱。这里还可以追溯回戏剧一开始江滨柳与云之凡在上海的那一幕中,云之凡提到了她们为了避难到了一个“好特别的地方”那个地方有“一山的野花”应该就是在指桃花源。


根据“桃花源记”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可以猜测说这些住在桃花源中的人们其实是当时明末乱世逃难的台湾移民的后代,这里也与“暗恋”中云之凡逃难到一个特别的地方以及江滨柳到台湾相呼应。这里的人“与外人间隔”所以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其中,他们在谈到自己的祖先时所说的“他们已经不重要了,他们的抱负在这里结果,他们的理想在这里开花。”暗示了现实中新的一代对这些重要历史事件的一个遗忘以及记忆的缺失,这一点在暗恋中江滨柳的对话中可以看到,江滨柳对云之凡几十年的念念不忘对比小护士很快就忘记自己男友的样子。


另外,这部戏剧也使用了戏外戏的结构来呈现,除了以上两个剧团所呈现的故事外,剧场上导演和演员、剧组之间的互动又形成了另外一个故事。这部剧中多次打断故事线,像是第一幕江滨柳和云之凡的爱情故事在谈到战争、逃离、死亡时就被另外一个剧组打断了。桃花源中,老陶在前往上游的路上也是突然被打断以及布景出现了问题(有一处留白)。又或者导演说暗恋中演员演的不到位,演不出白色山茶花的感觉。这些打断剧情的方式让观众很难入戏,这种可以阻止观众入戏的方法在戏剧中叫做间离,可以让观众在看戏中抽离出来,起到与现实连接的效果。


剧场中,导演也利用布景出现问题这个场景来另外暗喻了一个故事,桃花源中布景有一处留白,是因为有一颗桃树逃出来了。这里与之呼应的是老陶逃出了武陵。江滨柳离开了大陆,象征了一棵树离开自己在那里长大的树林。最后这两个戏剧中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其结局,老陶面对妻子与袁老板私通以及生活不得志等等不顺利已经释怀了,他选择遗忘和放下;与之相对比的是江滨柳的久久不能遗忘,就像他一直说的”有的事不是说忘就能忘的”。对于这些记忆,他还一直紧紧抓住不肯放下。


这两个故事一今一故,一悲一喜,相互交叠但完全没有违和感。其中一部虽然是喜剧,但两个主角(江滨柳和老陶)的遭遇还是一样让人看了非常揪心。我在暗恋中也看出了年龄的代沟,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我们没有办法理解上一辈的遭遇和经历,或许是我们完全没有尝试去了解、倾听,又或者是整个社会都已经遗忘这些历史了。我们在剧中一直看到这些剧里的角色在劝导人们去忘掉过去,像是云之凡劝江滨柳忘记过去不愉快的事情;桃花源里的人们劝老陶忘记妻子与袁老板的事,当然这些都是善意的劝导。但我认为有的重要的事情,就像历史是不能被遗忘的。 我认为导演以及剧组在创作这部剧本时主要是希望可以唤醒年轻一辈沉睡(或根本不存在)的记忆,并且利用这种较为较为新颖的戏中戏的方式去整个历史时间的重新诠释,让人们可以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看待这些历史时间,这也算是对那些曾经经历过这个年代的年老一辈、台湾移民们的一个安慰吧。



 
 
 

Comments


文章: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